今天继续三十六对
广州-扶风
【45、大师遂唤门人法海、志诚、法达、智常、智通、志彻、志道、法珍、法如、神会。大师言:“汝等十弟子近前。汝等不同余人。吾灭度后,汝各为一方师,吾教汝说法,不失本宗。举三科法门,动三十六对,出没即离两边。说一切法,莫离于性相。若有人问法,出语尽双,皆取法对,来去相因,究竟二法尽除,更无去处。】
上一讲45的前部分,专门提醒大家,六祖传的三十六对法,不是对自己使用的,是教给他的传人们,对学人接引的时候,要出语尽双,来去相因。用对法,把人从概念中引离。
下面要学的这一段,我个人觉得,不是六祖讲的。更似是后人加的。要说对法,六祖应该有这样讲,用有为对无为,有高对低等等,但是否只三十六对,是否三十六对归于三类,我不太认为惠能爱做这些事情
【三科法门者,荫、界、入。荫是五荫;界,十八界;入,十二入。何名五荫?色荫、受荫、想荫、行荫、识荫是。何名十八界?六尘、六门、六识。何名十二入?外六尘、中六门。】
意-法 意界 法界 意识界
世尊为三根说三科《俱舍论》卷一说:
三科法门
蕴 处 界
五蕴 十二入 十八界
色 眼-色 眼界 色界 眼识界
受 耳-色 耳界 声界 耳识界
想 鼻-香 鼻界 香界 鼻识界
行 舌-味 舌界 味界 舌识界
识 身-触 身界 触界 身识界
所化有情有三品,帮世尊为说蕴等三门。
传说有情愚有三种,
或愚心所总执为我,或唯愚色,或愚色、心。
根亦有三,谓乐略、中及广文故。
如其次第,世尊为说蕴、处、界三。
广州-扶风
本来佛陀说一个:蕴、处、界,听得明白的人,就明白了,进去了。识得蕴,就能开。
佛陀再为世人开示五蕴;还是有人不明白的,就再讲十二处入;听得明白处,在六根对六尘处就明得空相。还是有不能情执太重不肯放舍的人的,佛再开示十八界,说六根对六尘起六识,三六一十八,开示十八界。
这个关系,就如我说我住中国的广东省,你还想再问细些,那我就告诉你我住广东省里的广州市,还是有人想再清楚些的,那我就说广东省广州市 里的越秀区,再下来还有街、号、厅、房
蕴里开五蕴,五蕴,五种障盖自性的类别。五蕴亦因有六根对六尘,今天是坛经禅宗的课,这些东西,下次有机会讲唯识的时候,再深入吧。今天不想啰嗦,它们是法相里的一些很细致的分门别类。
我是觉得六祖不会是爱纠缠这些东西的人,这么细致的罗列三科十八界,我个人更倾向于是他的后人总结时加上去的。
【何名六尘?色声香味触法是。何名六门?眼耳鼻舌身意是。法性起六识: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。】
这里也是解释,我们看看后面,关键看六祖是怎么讲这些关系的。
【六门、六尘,自性含万法,名为含藏识。思量即转识。生六识,出六门、六尘,是三六十八。由自性邪,起十八邪。】
自性含万法,自性里一切法俱足,却不是一切法,所以叫含藏,有,却不是。人一起思量,就是转识了,本来了了分明的,一起思量,即生起六识,出六根门,与外六尘相应,这三六 一十八种起的聚合,只是自性的用。
【由自性邪,起十八邪。若自性正,起十八正。若恶用即众生,善用即佛。用由何等?由自性。】
这一句是三科五蕴十二入十八界所列部部的关键
崔旭:这个思量什么意思?
广州-扶风:想想自己,本来好好的,一起思量,这思量,跟分辨还不一样,是分辨的前一刻
崔旭:这个需要很深的观的能力才能看出来吧
广州-扶风:不是很深,是静。你静下来,就能感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