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啊!小王子,就这样,我逐渐懂得了你那忧郁的生活。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 你唯一的乐趣就是观赏那夕阳西下的温柔晚景。这个新的细节,是我在第四天早 晨知道的。你当时对我说道:
“我喜欢看日落。我们去看一回日落吧!”
“可是得等着……”
“等什么?”
“等太阳落山。”
开始,你显得很惊奇的样子,随后你笑自己的糊涂。你对我说:
“我总以为是在我的家乡呢!”
确实,大家都知道,在美国是正午时分,在法国,正夕阳西下,只要在一分 钟内赶到法国就可看到日落。可惜法国是那么的遥远。而在你那样的小行星上, 你只要把你的椅子挪动几步就行了。这样,你便可随时看到你想看的夕阳余辉……
“一天,我看见过四十三次日落。”】
你有多久,没去看日落了
【过一会儿,你又说:
“你知道,当人们感到非常苦闷时,总是喜欢日落的。”
“一天四十三次,你怎么会这么苦闷?”
小王子没有回答。】
SF-扶风:闲闲地,就读两章吧,
北京 唯心:每个人都是自己观点的囚徒,是吧?
分享一些读后感:
“这就象花一样。如果你爱上了一朵生长在一颗星星上的花,那么夜间,你看着天空就感到甜蜜愉快,所有的星星上都好象开着花。”
第一次读《小王子》,是在高中的时候,一下子就被他那清新的文笔和单纯的世界所吸引。六年后的现在,再读《小王子》,不禁一次次地流泪,为小王子那慑人心魂的忧伤而心悸,为他纯洁而执着的爱所感动,也为自己那逐渐泯灭的童心而哀悼。正象作者圣-埃克絮佩利在序言里面说的,他把这个童话“献给雷昂·维尔特,当他还是一个小男孩的时候”
北京 唯心:爱是可以分享的
扶风:作者以小王子的孩子式的眼光,透视出这些大人们的空虚、盲目和愚妄,也道出了成人的孤独寂寞、无可适从的处境。
柳州—敏婷:是啊,成人的确是在无可适从的处境里的。今天听孩子的笑,我也发出这样的感叹。
北京 唯心:为什么会这样呢?成人都染了吧
SF-扶风:【《小王子》这部童话,最有印象的是“它是一本给成人看的儿童书籍”,“在他富有诗意的淡淡的哀愁中蕴含着一整套的哲学思想”。这本给成人看的儿童童话包含着象征意义,这些象征看上去既明确又隐晦,因此就格外的美。我不知道这部阅读率仅次于《圣经》的童话,它的魅力究竟在哪里。】
北京 唯心:污染
SF-扶风:无可适从,看着那么令人悲哀
柳州—敏婷:呵呵,那一刻的感觉而已。
SF-扶风:非常准确呀
柳州—敏婷:是啊,我们离开了原来我们在的地方,所以我们总要找从,而孩子,他一直就在那里。
SF-扶风:慢慢迷失在数字里的心,除了一些特别铁石心肠的,更多的,只是人云亦云的跟了去,跟了去,慢慢却发现,自己早已无可适从了
【说实话,我开始读的时候,并没觉得它怎么的吸引人。但是,有一天我清晨醒来,突然脑海里有一个小小的金黄色头发的小人,用他细小的声音说:“劳驾——请给我画一只绵羊吧!”我在努力地回想这种声音,在一霎那间,明白了,小王子,已经在记忆中存在。这让我再一次读圣艾修伯里的那些文字,这次的阅读,我才渐渐地感受到了这部“唯一一部写给大人看的童话,一则关于爱与责任的寓言”的奇迹。】
真是这样的,读完小王子,基本上他的形象就印在你心底了,
总在心里,占去一角软软的地方
【简单、留白会少去很多压迫感,会给人静谧如幽谷的感觉。《小王子》的故事简单,文字素淡。我很轻松地就读了两遍,没有丝毫的倦意。童话也许就是对平淡生活的一种恩赐,他让你轻松地阅读,同时在轻松间也给予你一些东西,比如生活的纯真与美好,比如简单与清澈。 】
柳州—敏婷:这本书,曾经帮助过我度过,大学毕业走进社会那头一年。
金华--默:想着老师讲的留白,得给人留点空白,要不那会离开你自己去拓展一些没有你的空间,以免窒息而死
SF-姜森原:人会不会童心太多了呢
柳州—敏婷:纯洁的心。
金华--默:一直只想占有的像不像猴面包树?
SF-扶风:经典,如枝杆,让你伸长。小书,给你丰满,让那些枝条带上生命的丰满
北京 唯心:一个人如果真的能够打定主意,简单清澈地生活,就不会给自己借口,让自己再随着环境的情况、旁人的眼光、世间的价值观去计较、争夺胜负得失。此为首先需要让自己内心体会到并建立起来的支点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