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期:2012年9月24日 喜欢读书的朋友们可以加入读书群125496043,每月一小书,全年研读《坛经》,由中美禅文化交流协会会长、中山大学佛教研究院研究员扶风老师主讲。
广州-扶风
【.要改变牺牲的模式,必须经过好几个阶段,这也就是再次让你去发掘真正的自己,毕竟,这就是自省的阶段真正的目的。以下的模型指出了你必须经历的阶段:牺牲者、折磨者、“坏人”、情绪、感觉(空虚)本质(灵魂)
【你心中的折磨者,会让你心中的牺牲者奋斗不懈,即使你已经受够了,不想再牺牲,或因为没有成就感而心力交瘁。这种形式的迫害者,是一个严苛的维持纪律者,以羞耻感、处罚威胁,及排斥为手段,让你专注在赎罪上,不然就得不到宽恕。让我们来看看,一个牺牲者想改变时会发生什么事。】
昨天有人问,从受害者到迫害者,大家都明白这个祥林嫂式的心理转变,也有很好的各自见解.但又如何从迫害者转变为拯救者呢,下面就讲到了 “让你专注在赎罪上”__很多救世情结者,基本都是为了内心的赎罪
【有一次,一个朋友告诉我他是如何尝试改变自己当“安静的人”的倾向。以前他总是让妻子一直说话,就算他对她说的不感兴趣,想改变话题也一样。每次他想摆脱自己的角色,都觉得有挫折感,因为他真的不知道自己想要说什么。后来他觉得自己怎样都没有胜算。如果他继续安静下去,会觉得妻子都在利用他,一点也不关心他想说什么;可是如果他想开口,却又不知道要说什么,而觉得自己很蠢、很无能。】
【挫折感在他心中不断累积,到达了临界点,只要她一开口,他就开始和她吵架。不管她说什么,他都唱反调。不管他信不信自己说的那一套,他都会一直争论,因为这样他才有话可以说。虽然他可以看出妻子很震惊而且受伤,他还是觉得自己必须愤怒、必须争论,不然他又会陷入从前的牺牲式的沉默。他内心的折磨者在指控他,说他开口说话是“坏孩子”的表现,要对抗这个折磨者,他唯一的武器就是愤怒。在牺牲者想要摆脱自己的负担时,他们往往会放纵自己采取与平常的习惯相反的行为。就像我这位朋友,因为还没准备好面对自己的罪恶感,所以选择防卫。她看起来愈难过,他的罪恶感就愈深,也就让他更激烈地争论。】
怪圈,这也是青少年反叛的原因.不要说十四五的孩子难教,是他不会,你也不会.不是你说东他要西,他出发点不是为了和你对着干。他不懂,可你可以懂。十四五的孩子对着干,他并不想和你对着干,他只是想表达他自己的观点,可他又不知道还有什么观点。所以就出现,你说东,他就说西。你说吃他就说不吃。不是他要往西,是他不知道除了东之外还有什么,他说西的意思,不是他喜欢西,只是告诉你,不要命令他,请让他自己思考,他自己去决定.请你把他的权力交给他,他要告诉你,也告诉自己,他长大了.如果是大人,你说东,他知道东有什么,也知道西南有什么、东北有什么,他会很清晰的回复你去东还是去西,为什么。而一个成长中的孩子,他嘴里出现的“西”,不是西面的意思,只是“非东”。而非东里有什么内容,他并不清楚.但经常这样,你东他西,你上他下,时间长了,形成习惯。这时你说东?说西,就真的是对着干了。夫妻也是这样。其实人何尝不这样呢?注意,大家这里注意,我总会提到一个情景,想想海上的浪花,我开始很讨厌这个东西,大家都这样说,这浪花都说烂了,但,真是也只有它是最贴切的.夫妻、孩子这样的相处,由于不能随便分离,很多问题被迫得就在一个空间里你要处理,你不能逃离,在这个比较固定的空间里,我们认真观察,能发现到其实人的心,就是在大海里浪花上,不是漂出这头,这就是漂出那块.换句话说,就是找事.大家在心里想象一下这个情景呀,海里的浪花.是不是一个接一个,不能停下来.人心也是,总一会这样一会那样,它就是不能停下来
疯子
如果不那么维护小我了,不就不去时时作对了么?
广州-扶风
是的,小我只是浪花,不是不维护,是一个大的转换。你知道大海就是你,你就不会再去盯着一朵浪花了。不过这话非常空,大家也会讲
上海--醉酒D皇帝
念头不会间断,间断了就得了
广州-扶风
楞严经用的客尘非常贴切,这浪花,只在比喻小我与大我时好用,而放在离小我,放舍我执时,我觉得“客尘”的那种感觉,更能令自己坦然接纳。大海与浪花,重在动中。客尘与虚空,则静态感强
疯子
不去维护小我,可以做到,但是不维护小我还是见不到大我
广州-扶风
因为有个去维护的不肯下班,象上面的原作文字, 人的思维方式,只能如浪花一样,不是站这就是站那,在处理问题的 时候,不是东就是西。这有点象生手和面,一会加水,一会加面,看似相反,其实都为一件事
【 在他冷静下来并用健康的方法来研究自己的问题时,他发现自己心里的“坏孩子”只不过是会在事情“不太对劲”的时候提出质疑的人罢了。在他家中,质疑长者的权威是受到严格禁止的,所以当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,就得到一个结论,认为自己喜欢质疑的这种行为会威胁到他在家中的幸福。他决定把嘴巴闭紧,以确保安全,让别人来说话就好了。】
停!停下来,不要再在原来不成熟时建好的模板里重复,那些是小时候的事了,自己跳出这个怪圈,自己重新建构过一个成熟的模板
【我朋友是在当所谓的“坏孩子”,并且在不评论或防卫自己之后,才有了以上的了解。他重新体验到经常伴随着“坏孩子”而来的悲哀和罪恶感,并试图了解真正的自己。这项探索的任务带给了他很深的寂寞感——这也是人类在发现内心空虚时常有的感觉。但他选择用平静的、有决心的态度来面对它,于是他接受了自己,他的自信心慢慢增加了,再也不需要与伴侣争吵。他变成了一个快乐的、能有效沟通的人。】
“很深的寂寞感”——这就是那一憋要找的东西,但人很怕它,非常怕。因为那种寂静,让你不知把自己放哪。这也是我们总逃,总要找浪头站的原因。这同时也是修行人明白空性后,要切入的初期,面临的最大难关
济南-深谷幽兰
害怕孤寂,不敢面对
广州-扶风
不习惯安住于那种寂寞,不是害怕,只是不习惯而已。然后跟从习惯性反应,对于不明的事物,先采取抵御的方式
济南-深谷幽兰
噢,可以孤寂中,有一些冷漠
广州-扶风
所以这也是回答课前疯子提问的答案:停
济南-深谷幽兰
可是孤寂中,有一些冷漠
广州-扶风
不论什么,不问原因,无关道理,就一个:停!
广州-扶风
这绝对是实修指南呀,停,先停,再说。不学会停,说什么也是狗尾续貂,停。不要去谈什么大道理,不要去管什么这家那家,这功夫哪牧牛的,这些都是手指。只一个停。
【牺牲会以三种方式来危害你的亲密关系。第一种是你会觉得自己是被迫牺牲,因而感到愤恨。这种愤恨会转变为对伴侣的排斥,甚至是仇恨。你会认为对方期望你所做的事是没有回报的。第二项具有毁灭性的影响是,为了摆脱不断牺牲的模式,你会做出完全相反的极端行为——就像我朋友那样——并放纵自己从事令对方难以接受的行为。第三项是末日的征兆,就是心力交瘁。你因为不断地牺牲而感到精疲力竭,这时候,你会很想一走了之,以免自己发疯。会有这样的结果,多半是由于你不愿意诚实地面对真正造成你牺牲的原因。】
济南-深谷幽兰
多半是由于你不愿意诚实地面对真正造成你牺牲的原因??
广州-扶风
牺牲其实也是爱对方的表现呀,只是我们不会选择。第三点的牺牲,象不象净空法师鼓动上的那些人。为什么净空这末日论唱得最响者,能有那么多信徒?就是很多人有第三种心态。第三项是末日的征兆,就是心力交瘁。——很多人面对生活日常,感到极度的疲惫,一见净空这类言语,就正好找到了一种放逐自己的理由。把本来自己的问题,转向了全人类,对全人类的救赎
济南-深谷幽兰
那自己的问题是???
广州-扶风
用这个伟大的转移,去转换本源自自身的生活上的不能解决的问题。其实自己的问题,也就是生活小事里你对我错,你要我不给这些芝麻小事,但不会处理,积成一种强大的模式后,就无力改变了。这时最希望有一个新世界,能重新洗牌,这样就不用对自己之前打造下的模式负责了,不用自己从内里那么辛苦地拆去,可以借助外再强大的力量而打碎它了
济南-深谷幽兰
哈哈,
沈阳-老王
是
济南-深谷幽兰
这个时候要如何反观自己??
【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,往往很难分辨牺牲和心甘情愿的付出有什么不同。但如果身处其中,就很容易了解——如果你是在牺牲的话,就无法“接受”。你的动机完全是为了缓和及补偿心中无尽的罪恶感。这就像是在偿还一笔庞大的债务一样。不只是庞大,简直该说是巨大。一开始你也许还会觉得轻松,因为你总能定期付出款项,但一段时间之后,你就会觉得债务好像永远还不完,而感到疲惫、心力交瘁、山穷水尽。】
这种话也是把人拉出清净的狗尾续貂
【牺牲也是一样。你虽然在付出,却毫不感到快乐,也缺乏热情。也许刚开始你的牺牲还能得到感激,不过那是早在“月晕现象”阶段的事了。到了内省的阶段,光牺牲是不够的。就算你很忠实,很细心,也不能像从前那样得到热烈的感激。你仍然会当个忠实、细心的人,因为别人对你有这样的期望,但是这样的行为再也没有回报,于是你开始了解,事实上你从来都没有得到回报。就算有回报,也只不过是因为你扮演的角色而已。】
用不着去分析是否接受是否期望,就一个“停”。再怎么分析,都是追。只要追,就不是。这也是回答疯子的问题了
【在亲密关系陷入困境的时候,如果你听到其中一方说:“我一生中最好的时光都给你了,但是我得到了什么?什么都没有!”那就表示,这个人已经因为不断地牺牲而濒临崩溃边缘,要不然就是准备一走了之了。不幸的是,这个人所付出的,其实并不是“最好”的。真心诚意地付出,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体验。你不会觉得心力交瘁,也不会因为得不到感激而愤愤不平,当然也不是为了偿还罪恶感才付出。这样的付出是完全不求回报的。你是听从自己的心在做事,因为你知道,这样的付出对每个人都好(要记得,所谓的“每个人”也包括你自己)。如果你的动机是为了爱,或为了了解爱,那么你就只会注重付出的过程,并且了解只有在真心付出的时候,你才会用开放的心去“接受”。】
不要“真心的付出”,有了这个,其它都不干净
【想要为牺牲的模式画上句号,最好的方法就是自觉以及负起全责。如果能为自己的生活百分之百负责的话,我们就会了解,牺牲者的角色其实是我们自己选择的。认定是父母或家人逼迫我们做牺牲并怪罪他们是很容易的。也许我们是在不知不觉中,选择了牺牲者的角色。也许我们这么做是因为我们需要爱,或是希望付出爱,却选了错误的方式。又或许,我们做这样的选择是为了活下去。不管动机为何,我们必须了解,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。一旦我们接受了这个责任,就能得到做出更好选择的力量。】
真不想再贴这样的字了,总是兜兜转转地,本来已经指出问题,那是指月之指,给出了,就要留出空间,让人自己去。为师的也不能拉着学人的手,1、2、3地行去。六祖说得好:迷时师度,悟后自度。不自度,还要有个模式的,那个不是。指到这里,大家知道问题的核心是自已,不要管还能生起多少问题,如浪花,不要再去一朵一朵浪花地分析了。客尘,回到虚空看客尘。再分析,还是把人带到事件中,带到对错里
济南-深谷幽兰
因为缺乏爱,或者说需要爱,所以去爱别人,而这种爱是有目的的,所以才会说牺牲
广州-扶风
差不多,但不能把这个有目的,变成一种贬义。只是我们不会,如孩子的向西,只是不会
济南-深谷幽兰
不会什么??
广州-扶风
幽兰这话,有很重的对错模式,你要注意这点
【“觉知”对我们的意识具有很大的影响力。觉知能让不实的事物变弱,并让真实的事物变强。如果你能用完全的觉知来处理负面的情绪,很快你的情绪就会变成能量。如果你用完全的觉知来看待充满了爱、喜悦或祥和的感觉,那么你心中的爱、祥和或喜悦就会增长。这些美好的感觉,会增强到你所能承受的极限。】
提到觉知了,但蜻蜓点水
【如果你有觉知,能够发现是哪些感觉和情绪迫使你做出牺牲,最后一定会发现采取牺牲者的角色对亲密关系一点帮助都没有。虽然不断地牺牲既伤神又没有回报,我们还是会继续下去,因为做出牺牲很容易,但要面对我们看似高贵的行为背后的折磨和罪恶感却难得多。要了解牺牲的行为对我们已经没有任何帮助,摒弃这样的行为并且面对心中的“折磨者”和“坏人”,是一项很大的挑战。如果我们能保持自觉,不做评判,并且决心对自己诚实,就能慢慢地改变。】
作者讲到这部分就不得力。不似上面分析那样头头是道,只能一句带过,
【只要你有意愿,有决心,就能摆脱“牺牲者”、”折磨者”和“坏人”的影响,而选择对伴侣付出你真正想付出的东西。真心的付出能让你了解真正的自己。 “一个巴掌拍不响。”】
|